当前位置: 首页 > 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日博备用网址  发布日期: 2016-04-01

 

 

《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在总结“十一五”(2006年~2010年)科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战略及保障措施。制定和组织实施《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贯彻落实“三化两区”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力推进房山区“三化两区”建设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依据《北京市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决策和要求等编制而成。

 

 

 

本规划执行期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背景和基础

 

 

 

(一)“十一五”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科技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紧扣“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所制定的目标,结合房山区实际,始终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使全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渐显现,科技对房山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显著增加

 

 

 

“十一五”期间,科技主管部门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项推动,积极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并制定《“科技房山”行动计划》,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工作落到实处。上述措施提高了全民科技创新意识,使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科技经费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年均投入为2272万元。政府的科技投入不仅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还对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产生了激励和带动作用,不断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

 

 

 

截至到2010年5月,全区按国家科技部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9家。2010年1-5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收入33.52亿元,利税4.88亿元。

 

 

 

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1月-2010年5月,专利申请为1216件,授权672件;共登记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692项,合同成交额3.95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呈逐年递增趋势。

 

 

 

3、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以多种形式持续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到目前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28000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搭建专家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入户等活动,凝聚了大批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通过与中国原子能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有效对接,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显著提升了房山区的科技服务能力。

 

 

 

4、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依托房山区的资源禀赋,紧密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食用菌”、“红小豆”、“磨盘柿”、“生物质气”、“建筑节能”、“环境友好”等多项重点科技工程示范项目,其中“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豆类深加工产品及技术开发”、“农村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工程”、“房山区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示范”、“房山磨盘柿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受污染农田生态治理与农产品质量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等项目被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上述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5、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成果彰显

 

 

 

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借助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在农村建筑节能、道路改造、污水处理、太阳能综合利用、农村信息化建设、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实施了“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凝石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农村改水及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农村创新型科普社区” 、“房山区农村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工程”等科技惠农项目,为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6、“创新型乡镇”建设工作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围绕科技强镇富民目标,大力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按照北京市科委关于创新型乡镇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部署,确立了“科技支撑,规划先行;试点引路,积累经验;聚集资源,实施专项;围绕重点,抓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先后培育出琉璃河、长阳、十渡、青龙湖、大石窝、张坊等一批“创新型乡镇”建设典型,进一步探索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7、科普和科技培训工作提升了公众科学文化素养

 

 

 

“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创新型科普社区及科普基地建设工作。从加强社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整合科普资源、突出特色,先后创建了5个市级创新型科普社区和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等6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对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进一步加大了培养“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的力度,针对实际需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使其不断增长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发展。全区每年培训2万多人次,其中绿色证书每年培训150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房山区长期的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存在“两个不多”和“一个不足”:拥有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企业不多,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科技领军型企业不多,研发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此外,与其它区县相比,在原始创新、技术集成整合应用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亟待完善

 

 

 

房山区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尚待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待建立健全。由于财政资金有限,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与当前科技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十二五”期间面临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房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特色世界城市中的新房山的关键时期;是房山区加速融入首都、参与首都经济分工,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时期;也是房山区全面实施“三化两区”战略,进入“双轮驱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为加快全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对全区的科技发展也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1、内部发展要求

 

 

 

首先,区政府提出的“三化两区”发展新思路是统筹房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实现“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长阳中央休闲购物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一批重点功能区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大区强区,凸显经济发展重心。

 

 

 

其次,房山区的传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十七大”以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民生安全等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房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显著增加,积极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高端产业体系,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科技工作新的着眼点,也是房山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凝练关键共性问题,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降低碳排放的新兴产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等低碳技术,拓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2、外部发展环境

 

 

 

北京已经进入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起步时期。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瞄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着眼世界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新时期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建设“科技北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核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目标。

 

 

 

国际、国内和北京市发展的新形势,对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十二五”期间,必须充分集聚区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开创科技引领、支撑、促进房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三化两区”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房山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整合、集聚科技资源和做好科技服务为抓手,以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用为根本,着力打造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民生科技,明确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构建特色突出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开创房山区科技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思路

 

 

 

以提升房山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低碳房山为中心,把建设科技房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将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提升科技平台综合实力、提高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成果推广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争取多方支持,动员全区力量,认真实施“推进五大工程、实施两大战略、建立六大保障”的“526”房山区“十二五”科技规划,为全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经济社会与科技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三)基本原则

 

 

 

——服务房山发展。应基于房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发挥区域经济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与扩大内需、重点产业调整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相结合,促进房山经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突出战略重点。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部署科技工作,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力争实现重点突破。

 

 

 

——强化自主创新。将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区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深化体制改革。从区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各级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

 

 

 

(四)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科技服务“三农”能力、科技支撑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以及科技自身发展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得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得以进一步优化,培育出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公众科学素养得到较大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今后5年房山区科技事业努力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学习的平台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型乡镇和中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承接一批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国家和市级以上级科技项目数30项。到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0%,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郊区县前列。

 

 

 

2、科技对房山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产业技术竞争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房山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现代都市农业、石化新材料产业和高端现代制造产业部分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同行业技术、规模领先的企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服务产业和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快速成长。

 

 

 

3、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到2015年,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用足用好税收优惠,尝试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4、科技对生态宜居房山建设有较大推动作用

 

 

 

科技对房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对推动房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作用显著。

 

 

 

5、全社会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全区人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达到500人。建立比较完备的劳动力培训体系,累计培训人员超过10万人次。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全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6、建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知识得到普及。技术市场交易运行状况良好,技术交易额逐年上升。

 

 

 

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宣传和维权工作,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15件,全区专利申请数量新增超过2000件,授权数量1500件左右。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年增长不低于10%。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五大工程,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1、支持现代高端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

 

 

 

以建立和发展“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为核心,突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产业创新理念,加强科技对“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向产业融合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高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用科技手段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水平、品质和效益,创建首都特色“高端农业”品牌。

 

 

 

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基于龙头企业产业特点,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搭建培训和提升农民综合技能的平台,使更多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成为有产业、有门路、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建设安全食品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坚持和国际标准接轨,面向国内外高端市场,采取“科技研发+标准认证+企业生产”的“1+1+1”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及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检测技术的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农产品深加工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基地,为现代高端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支持现代生物农业和籽种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建立小麦、豆类、食用菌、优质肉鸭、版纳微型实验用小型猪等籽种研发、生产基地,以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科学化和集约化生产示范为主要目标,将房山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现代生物农业和籽种产业研发、生产以及技术转化为一体的生产示范基地。

 

 

 

支持科技成果研发、中试及展示示范区建设。转化和应用一批水利科技成果,促进房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高端都市农业示范区发展。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针对现代高端都市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生物产业、都市农业体系等关键技术需求进行研发和成果转化,使之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端农业技术、品种及资源的展示平台,将“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成北京市现代高端都市农业对外的交流窗口。

 

 

 

2、支持石化新材料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科技竞争力

 

 

 

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石化产业水平,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和高新技术为纽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对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围绕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争取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在产业链上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支持石化新材料等产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房山石化新材料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支持石化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围绕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支持以中石化为依托建立化工产业研发中心,开展相关新材料关键检验技术及标准研究,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引导、联合国内知名的检验认证机构、科研院所,打造国内领先的石化新材料研发、中试、测试、信息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服务流程,实现科技服务不断增值。

 

 

 

3、支持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利用科技支撑打造产业集群

 

 

 

发挥长安汽车基地建设和京西重工并购德尔福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区域带动作用,加大对高端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外来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依托原子能研究院和中核集团等优质科研资源,将房山打造成核能及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研究基地。

 

 

 

支持核能及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长安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及量化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核能装备、中航民品、高端城际列车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电力、矿山、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依托原子能研究院和中核集团科研资源,以设计研发、孵化为重点,支持建设核电、核能工程的研发检测中心、大型实验室、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等。

 

 

 

打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区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相关科研资料、检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联合北京市其他区县汽车园区企业、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研发、设计、制造、中试、测试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服务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标准化工作。

 

 

 

4、支持转型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推动高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利用科技支撑,提升房山旅游文化科技内涵,全力打造房山科教旅游产品,打好“世界地质公园和生态涵养区”两张王牌,发掘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科技特色,打造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利用科技支撑抓好生态涵养区农游结合的休闲产业,建设世界顶级葡萄酒产业基地,推进高端生态旅游业发展;开展科技兴旅行动,切实促进科技活动对旅游产业的带动。

 

 

 

全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于房山区资源禀赋特点,引进科研院所、高校智力资源,推进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以长阳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示范区。支持水泥、煤矿、采石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重点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示范工程建设。

 

 

 

全面促进现代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抓住房山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有利时机,构建以科技中介、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服务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推动房山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依托CSD,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科普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房山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良乡高教园区高校科研资源,建设高教园区智汇城科技产业发展中心,为高校搭建与科技成果相连接的大型实验室和孵化平台;引进或创建若干创新投资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促进区内中小科技产业发展。

 

 

 

5、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区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保障体系,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根据房山区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区级管理站、乡镇级中心站、基层工作站三级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网络体系,探索科技助农的服务模式,调动科研院所、企业、社会中介和政府的资源,开展、举办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培训,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创新型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积极支持国家科研机构在房山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

 

 

 

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建设生态宜居房山。综合集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广大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重点在低碳经济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与管理、医疗卫生与健康和公共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技术成果,支持实施一批包括住宅产业化在内的低碳建筑技术,为首善之区建设提供支撑。

 

 

 

(二)实施两大战略,引领科技房山建设

 

 

 

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作用,带动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发挥知识产权在重点产业的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立足全方位的引领作用。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促进重点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以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企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现代高端都市农业、石化新材料产业、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共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应对国际争端、解决争端的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以知识产权促进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构建和完善适应房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规制引导,强化依法行政。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完善知识产权应用体系,全面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促进房山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知识产权软件服务、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和其他投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领域企业。建立房山区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房山区经济科技发展影响大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审议,发挥知识产权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营造良好氛围,构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大力推动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和文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文化建设体系。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适应开放、符合法律法规的知识产权行为模式。重点增强企业管理层和研发负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2、实施科普房山战略,建设“文明宜居”新房山

 

 

 

支持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发挥社会科普资源作用。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CSD文化创意机构等为基础,促进科普与房山创意产业相结合,激发公众学科学的热情,扩大科普内需。充分发挥现有各类社会科普资源作用,统筹利用、挖掘潜力,拓展和提升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服务能力,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创建创新型科普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大力推进以社区和科普基地为重点的科普工作,发挥街道办事处及辖区有关单位的作用,在社区和基地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宣传、咨询等服务活动。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培养,完善科普人才体系。完善正规教育体系中科普基础设施适用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人员在职培训体系;加强与社会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兼职、志愿者队伍。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组织房山高教园区内教师、学生科普志愿者,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支农支教活动,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落后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社区科普指导员、服务员、信息员、监督员。培养大学生村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积极担当本地科普宣传任务。以“一站、一栏、一员”工程为手段,加大农村科普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专家服务组作用,努力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

 

 

 

围绕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重点发挥房山区青少年科学实验室和房山区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科普资源,积极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努力培养同学们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实验室,使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及边远农村学校实验室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充实科技类图书,加快解决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类图书数量不足的问题。办好“科普之春”、“科普之夏放影月”、“科技周”、“青少年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切实使这些活动惠及广大群众,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营造环境氛围,加强科普政策体系建设。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发展纲要》,加强科学技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宣传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务,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全区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评估等措施,加强对房山区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领导。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机制保障

 

 

 

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到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为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机制保障。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决策科学化支撑智库,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信息收集、研究、传递效率,促进政府科技执政能力建设,保障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深入开展“五个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保障

 

 

 

深入开展“五个对接”工程,即与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对接、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与“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服务联盟”对接、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与驻区中央、市属科研单位及企业对接。通过有效对接合作,引入首都科技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三)打造科技条件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能力保障

 

 

 

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房山工作站,全面对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打造覆盖房山区各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条件平台,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能力保障。

 

 

 

充分整合、优化区内外现有科学仪器、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资源,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手段,围绕推进实施“三化两区”战略,重点打造安全食品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石化新材料研发创新服务基地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研发基地,实现科技资源与企业、重点功能区测试、研发、技术等科技需求的全面对接。

 

 

 

加强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建设,创新科技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共建示范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整合和转化各类科技资源,鼓励技术成果的交易和本地转化。

 

 

 

(四)构建有效科技投融资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资金保障

 

 

 

积极探索科技投融资的有效形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北京市促进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五)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智力保障

 

 

 

切实把吸引人才,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的创新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健全广纳人才的政策措施,激励和吸引科技人才落户房山区,特别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构建引进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倡导以人为本的氛围,通过实施房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基地和平台凝聚一批人才,用项目吸引一批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

 

 

 

加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和自主培养开发具有市级以上领先水平的房山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着力打造房山区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与首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交流制度,形成社会化科技人才网络;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设立面向企业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委托高校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充分利用房山区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

 

 

 

(六)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保障

 

 

 

紧紧抓住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契机,按照建设首都高端产业国际新城所赋予的房山区功能和定位,接轨全球科技资源,开展全方位、广渠道、多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重点鼓励现代都市农业、石化新材料产业以及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与国外企业、机构进行联合开发,通过政府引导与支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促进房山区高新技术发展及产品出口。

 

 

 

通过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为区域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友情链接